2013年6月15日星期六

洪门起源

洪   门   起   源



        洪门组织的起源,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,自然还包括若干无法置信的神话故事在内。因为当时的秘密组织,都有异常浓厚的政治色彩。在满清王朝统治之下,只要与「造反」二字沾上一点边,便是凌迟碎剔,九族株连的大罪,更何况洪门还扛着「反清复明」的旗帜呢?


因而,它的组织活动、都在极其秘密之下进行的,若干组织大计以及纵横关系,洪门大都不以文字记载。如此一来,流传后世的文字数据自然极少之又少。后人著述有关书籍时,参考的只是辗转抄存或口头上的记述。因此.众说纷纭,扑朔迷离。关于这段埋没了的历史,在洪门中流传着一股惊心动魄且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。



        洪门是明朝遗臣在国破家亡之余、为免薙发结辫之辱,寄迹空门,假借云游四方之名,团结各地英雄豪杰之实,从事「反清复明」活动的一种秘密组织。


        洪门组织运用「神道仪式」和「豪侠义气」各分向社会高低各阶层深入推进,以「行仁结义」策动反清复明之义举。洪门的秘密口号是「明大复心一」,反过来看读就是    「一心复大明」。



        洪门原来称「汉留」,到康熙年间方才正式改名为洪门,在与满清政府展开殊死战斗中,为避免满清政府的注意,在名称上或称  天地会,三合会,或称  添弟会,哥弟会,名号变幻,神奇莫测。



      「  汉留」据《汉留全史》云﹕汉留的「留」与「流」「刘」同音,因此  ,汉留  有三种解释。一是「汉留」是汉族遗留的意思。先贤怜悯明朝的覆亡,痛恨满清的入侵,留下革命的种子,作为灭满清复明朝之计,因此称为「汉留」。二是「汉流」,指汉人之流亚也。因恐怕汉族子孙被满清收买,因此创立「汉流」,以示区别,用以表明我是汉人之流,不是满人之流,因此取名「汉流」。三是「汉刘」,是取汉室「刘关张」桃园结义的「义」。凡是人们结拜,必定要供奉桃园,也必定效法桃园,因此便取名「汉刘」。






         议   创   汉   留 

洪英求见史可法「 议创组织汉留」一日,洪英来到了杨洲求见史可法。督师扬洲的兵部尚书 史可法闻报洪英求见,不觉大喜,久闻他精通文韬武略,是当今难得的人才,便亲自迎出把他接进府中。两人一见如故,秉烛夜谈,相见恨晚。洪英欣然答应留在府中,协助史可法筹划抗清大计。



        史可法虽得洪英帮助出谋划策,抗清大计正顺利展开,却也清楚地看到福王小朝廷内部正在进行的激烈党争和内斗,朝政把持在-马士英、阮大铖等阉党余孽的手中,这些人只知排斥异已,卖官鬻爵。洪英探知史可法的心事,便向他建议,在北方建立秘密组织「汉留」,把 北方英雄志士及民众组织起来,以「反清复明 」相号召,扰乱清廷后方,使清军无暇南下,以便江南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抗清大计。史可法听罢,知此策虽无法解然眉之急,却不愧是一条长远之策,便命洪英着手准备「组织汉留」大计。



        到顺治二年「一六四五年」初,局势更加危急,传说清帝已命多铎率兵南下,攻打南京的福王政权。史可法见此情刑,心急如焚,便命洪英迅速北上,一面探听清廷虚实,一面筹组「汉留」组织,以配合明军作战。


洪英领命,率子洪旭及弟子蔡德忠等人,昼夜兼程,向北而去。没几天时间,便来到北京。经过多方探听,得知清帝的确已命多铎领兵南征,现正在调集人马,便赶紧派人回扬州报信。


洪英探听到吴三桂也驻扎在城外,因从前曾有数面之缘,便冒险前去,游说吴三桂起兵反清,怎奈吴三桂不允。于是,洪英便离开京城,遍访王夫之、傅山、黄宗羲、顾炎武、共商大计,议创「汉留」组织,以图反清复明。未几,洪英忽闻清军已南侵、扬洲吃紧,便赶紧和洪旭、蔡德忠等人星夜南归。当大家奔走到安徽芜湖时,得知扬洲已于四月十五日陷落,文宗-史可法以身殉国。


后来史可法被洪门尊为文宗。洪英探知黄得功驻扎在芜湖附近,便领众人前去投奔。不久,黄得功兵败自刎而亡,一时间群龙无首,部众溃散。

洪英于是毅然挺身招抚,在短时间内集合了两万余人,继续抗战清兵。不幸于顺治二年「一六四五」年 五月十三日被清兵围困在离芜湖西南六十余里的三汊河口,洪英拒不向清兵投降,宁愿战死沙场。所部终于全军覆没,只有洪旭与前五祖突出重围、幸免于难。


一代明室忠臣,壮烈千古,而洪门组织才能继往开来。洪门能起于「汉留」,行于「海湖」,就是因为洪英的原故。因而后人称洪门,又叫「海湖」,「汉留」。洪旭与前五祖-蔡德忠、方大洪、马超兴、胡德帝、李色开、突出重围离开三汊河后,来到浙江抗洲,投奔明璐王,不久明璐王降清,洪旭等人便又离开杭洲投奔郑成功而去,为反清复明大业而继续努力奋斗。









     开   山   设   堂 


顺治十六年「一六五九年」八月,这天细雨蒙蒙,江面上排列着无数战舰。洪门武宗明招讨大元帅-郑成功,望着细雨中的金陵,不禁面露忧色,陷入沉思之中。本想攻下金陵,再挥师北上,逐鹿中原,恢复明室的一统天下


原来和张煌言约好会师金陵城下,可是至今仍不见张军的踪影。眼见约定的时辰已到,还不见左右两侧军队的动静,不觉心急如焚,先锋甘辉更是焦急万分地等着大元帅的将令。 


突然,江面涌来一股激流,来势非常凶猛。郑成功一见,心中颇觉诧异,原来是清军打开了大江南岸的大闸门,使得郑军的战船,全被逆流阻于江心。这 时,从城中又冲出无数支清军骑兵,向已经登岸的郑军冲杀过来。甘辉急忙登岸,指挥将士奋力抗击。


但清军迅猛,顷刻间,水上、陆上,郑军都已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。郑成功见败局难以挽回,只得号令三军,暂时退出下关。



        留守泉洲的洪旭、蔡德忠,闻知郑成功兵败,连忙领兵接应,把郑成功接进泉州。洪旭等人闻知败战之经过,系新归附的军队,不团结,朝秦暮楚,反复无常,无法统一指挥作战,闻知后无不痛心疾首,于是建议郑成功按洪英的设想,效法梁山,组织汉留,以异姓结为骨肉兄弟,生死与共,加强将士团结,以防止文武官员朝秦暮楚反复无常。郑成功听罢,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可行办法。
心想此次北伐失败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号令不统一,将士离心。



        顺治十八年「一六六一年」,为建立永久的根据地,郑成功率大军攻占台湾。到九月,局势已基本稳定。郑成功便开始着手组织汉留之事,召洪旭。蔡德忠等人前商议筹划,决定在军队驻扎地金台山开山设堂,取名为「金台山」「明远堂」,这是洪门最早的山堂组织。

这天,金台山的气氛异常庄重。山上寺庙的大殿两旁悬挂着一副对联﹕忠义堂前无大小,是友无情切莫交。上面是一块匾额,上书「反清复明,顺天行道」。大殿中央摆着一张供桌,一边一只香炉,各插三柱半香,中间供奉关帝圣位。正中悬挂桃园结义图,两旁有一副对联﹕「忠心义气,共同和合。上悬「明远堂」匾额。



        郑成功与手下大臣、将士四千余人跪在供桌前,对天盟誓,结拜为兄弟。礼毕后,由郑成功传《开山令》

       明远堂愚兄大令下,满堂哥弟听根芽,令出开山非戏耍,犹如金殿领 黄麻。

       只为满清兴人马,无端抢我大中华。扬洲十日遭残杀,嘉定三屠更可嗟。

       把我人民当牛马,视同奴隶亳不差。马蹄袖又加马褂,凉帽缀成马缨花。

       本藩闻言喉气哑,率同豪杰奔天涯。权借台湾来驻扎,金台山上饱风沙。

        今日结成香一把,胜似同胞共一家。万众一心往前杀,声摇山岳起龙蛇。

        不怕满虏军威大,舍死忘生推倒他。还我河山才了罢,补天有术效神娲。

        人生总要归泉下,为国捐躯始足夸。战死沙场终有所,将军马上听琵琶 。

        争回疆土功劳大,流芳千古永无涯。奋战精神秣我马,永前直进莫吁 嗟。

        大众弟兄情不假,情进香堂把誓发。

         于是,众人在关圣帝牌位前起誓﹕「反清复明,誓同生死 」。之后,郑成功便再传

《镇山令》时才传过开山令,镇山大令说分明,开山无............。接着洪旭传

《载牲令》金台山传出了载牲大令,明远堂众哥弟细听分明...........。洪旭传完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载牲令,便与众人一起喝下手中的血酒。接着蔡德忠到堂前传

《捆把令》明远堂中大令下, 满堂哥弟静无哗,既是招香宜............。方大洪传

《赞把令》世人结交须黄金, 黄金不多交不深。吾人结交以............。马超兴传

《拜招令》难得同辅藐躬, 复明宗旨众心同。自从拜把金............。胡德帝传 

《咒堂令》誓海盟山下咒堂, 各人表示已心肠。................。最后由李色开传

《扫火堂令》一扫东方甲乙木,流寇恶邻皆就戮。二扫南方丙丁火,..........。

        以上八令,在台湾陷落时,连同郑成功的一方「延平郑王招讨大将军印」一起被装入一小铁匣中沉入海底。后被一渔人发现。道光十五年「一八三五年」为郭永泰所得,被称为「海底」又叫「金不换」。自从郑成功开金台山设明远堂后,军队也渐渐的增强了将士间的团结,稳定了内部局势,战局也一天天好转起来。郑成功见根基已稳,便又着手准备北伐。于是,便派蔡德忠、方大洪、马超兴、胡德帝、李色开五人秘密潜回大陆, 组织汉留,向中原发展,以待大军北伐之时,策动响应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




        五祖领命后,便回到福建。一日,五祖路过蒲田九莲山少林寺,因天色已晚,便借宿在少林寺中。该寺方丈智通,系明室后裔,擅武艺,精剑术,欲恢复明室而在暗中绩极搜罗人才。


如今寺中已有一百二十八名志士,均精娴武艺,悍锐绝伦。他们明为少林僧人,暗中从事反清复明活动。智通见五祖相貌堂堂,气度不凡,便有心结纳。大家因志向相同,趣味相投,于是智通便请五祖留在寺中,待机而动。五祖见寺中已聚集了不少反清志士,逐削发为僧,以少林寺为基地,发展 反清力量,并且随智通学习武艺,苦练不缀。


        不久,郑君达也来到了少林寺。郑君达是郑成功的侄儿,后被尊为洪门五义之一,素怀大志,随父在粤经商,父死后,得知郑成功部将蔡德忠等人隐居少林寺,于是偕妻郭秀英、妹郑玉兰及子道德、道芳,相投依附,共图大事。郭秀英、郑玉兰和后来的钟文君被称为洪门三英。这已是康熙元年「一六六二年」的事了。










     光   耀   佛   门 



康熙十一年「一六七二年」一日,洪门五义-郑君达来到城中。他浏览着街景,策马缓缓而行。路过县衙时,见衙前熙熙攘攘,人头攒动,心中不觉好奇,便甩蹬离鞍,挤进人群,只见衙前贴着一张招贤皇榜,原来是西方附属西鲁国举兵犯界。

康熙得报,吓然失色,问诸将谁可堪充招讨,前往平定乱事?竟无人敢去。无奈,康熙只得采纳众议,出示招贤皇榜,颁行天下:不论军民人等,僧道女将,山林豪杰,草泽英雄,如能退得敝敌兵者,赏万金,封万户侯。

君达看罢皇榜,连忙上马赶回少林寺,告知智通方丈。智通听完,大喜,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,便召来前五祖商议,叫他们率众武僧随君达前往投效,以图「反清复明」的大业,众人全都欣喜万分,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


翌日,君达与蔡德忠等领众人来到蒲田县揭下皇榜,晋京觐见。康熙见他们人人勇猛,个个英雄,龙颜大悦。

帝开金口,询问众僧需带多少兵马?君达上前奏称:「我们一百二十八人,个个精通武艺,不需一兵一卒,只要多多发给马匹军粮,已足以平定西乱」康熙听罢,心花怒放,即封五义-郑君达为总兵,前五祖-蔡德忠、方大洪、胡德帝、马超兴、李色开为副将,钦赐宝剑印信,授以征讨全权。众僧辞别京城,奉旨向潼关进发,日夜不息。不数日便到达潼关。



         当众人向潼关开进时,守将刘景、黄思泉二人正好在城上巡视,远远望见有旌车马一直向潼关而来知道是援兵来了,于是命令守城军兵打开城门,二将来到城外,见自己天天望眼欲穿的援军,只不过是一名总兵和一百多位和尚,虽心中颇觉失望,也只得先接进城中。

寒喧几句,刘景忍不住问道:「将军来此,是要打西鲁的,不过为何没有带一兵一卒?」君达微微一笑,告知前情,二将方才释然。晚餐后,刘黄二人首先详细地介绍了敌我情形。听完后,君达再详细看完了地图后,记入脑中,准备明晚进功,叫城中将士做好准备。翌日,君达命前五祖前来听命,一一面授机宜。



         是晚,蔡德忠、胡德帝率三十名武僧,悄悄来到西鲁军中,潜至帅帐前,见西鲁军兵防守懈迨,便一声吶喊,奔杀出来,帐前顿时乱作一团,西鲁兵乱哄哄地前来阻挡。

西鲁大将军彭龙天听见帐外大乱,杀声阵阵,知道出事了,便赶紧披挂整齐,提刀上马。就在他一楞神的功夫,只听一声弓弦响,迎面飞来一箭,正中咽喉,彭龙天一个筋头跌下马来。只见一个和尚,像旋风般地杀过来,一刀便砍下了彭龙天的首级。

此人便是前五祖百步穿杨的胡德帝。郑君达在城上见西鲁营中火起,知道众人已经得手,便与刘景率潼关兵将,出城掩杀过去。这一仗,只杀得西鲁军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。僧军出征未满三月,斩将搴旗,便平定了西鲁。郑君达一面奏报胜利,一面辞别刘、黄二将,班师还朝。

康熙大喜,欲如约封赏,而众僧等以出身入佛门,四大皆空,请准放归少林寺。于是大赐筵宴,赏金银绢帛无数,又赐书「白云连天」,「圣泽无疆」以及「英雄居第一,豪杰定无双」,「不用文章朝圣主,全凭武艺见君王」等各种匾额联语,并传旨建造少林寺,又允于每年八月十五日,清帝驾临寺院行香,光耀佛地。封郑君达为总兵。









     发   动   组   织   起   义 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洪  门  忌  七  典  故




是时,有张近秋、陈文耀在闽为官。二人常到少林寺烧香拜佛,眼见皇帝的赐品玉环和金印,都是极为珍贵的宝物,便一心想据为己有。

一日,张近秋向智通索要这些珍品,智通怎肯同意送给他们二人呢?便说:「这皇上赐于本寺之物品,尤其是金印,具有特别的权力,可以捕杀一切贪官污吏,怎可随便送人呢?」张近秋遭拒,便怀恨在心。



张、陈二人密谋,上奏清帝,称:「官兵数万,尚不能敌对西鲁,此次少林寺僧一百二十八人,不损一人,不出三月,即能轻易征服西鲁,彼等既如此勇猛无敌,设若一旦怀异志,朝中无一人能够抗之,且僧人又与郑君达有八拜之交,郑君达之兵将又如狼似虎,宜防其共同谋反,此实国家存亡之莫大隐患也。」


康熙闻奏,茫然不知所措。张乘机献策道:「可以在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,传旨万岁赐酒少林寺众僧,臣等暗带硝磺引火之物,乘僧人酩酊睡熟之际,火烧少林寺。」另再命一大臣,带旨前往湖广分州总镇郑君达,说他勾结少林,蓄意图谋不轨,传旨红罗赐死就行了。」康熙准奏,于是命张近秋率兵前往少林寺,陈文耀领旨前往湖广,分头办理。 



         张近秋率御林军三千来到少林寺,将清兵埋伏在寺庙周围,准备好火药,便携酒前往寺中。智通方丈忽闻钦差驾到,连忙与众僧出迎,把张近秋接进寺中。

张近秋读罢圣旨,便命随从抬上御酒分赐众僧。到了晚上,刮起了凛冽的寒风。三更时分,忽然寺中火起,烈焰熊熊,烛天炙地,少林寺就成了一片火海。

可怜众僧正在酣睡中,措手不及,多半葬身火海。张近秋见计谋得逞,便率清兵冲进少林寺,捕杀幸免于难的寺僧。智通方丈冲出火海,知道定是泄露了寺中反清秘密,此次是在劫难逃。便率前五祖蔡德忠、方大洪、胡德帝、马超兴、李色开及众僧,一齐杀奔过来。


智通终因年事已高,又遭火创,稍一迟缓,摔倒在地。一名军卒见有机可乘,举枪便刺。五祖蔡德忠见状大吃一惊,飞身上前,手起棍落,将那军卒打得脑浆迸裂,救起方丈。智通等进入暗道,方才松了口气,忽见前面火光一闪,一声巨响,只见硝烟弥漫,碎石横飞,可怜智通等数十名僧人,血肉模糊,倒在乱石之中。五祖蔡德忠见方丈等遇难,悲愤交加,抖擞精神,带着剩余的人杀出洞外去。 



          蔡德忠环顾左右,见只剩下十八人,不禁长叹一声,正准备领众人离开,忽听一声狞笑,前面闪出一条大汉,手持铁棍,挡住了去路。

蔡德忠突见此人,颜色大变。此人正是已被逐出少林寺的马仪褔。他天生神力,武艺超群,武功在少林寺排名第七位。因违犯寺规,被智通逐出少林寺。

马仪福本就是心胸狭隘之辈、被赶出少林寺后,便怀恨在心,图谋报复,将寺中反清秘密和寺中情况全部泄露。没想到他竟会投靠清廷,甘当鹰犬,知道今日之事,干戈相见已是难免,只得把牙一咬,朝马仪福迎去。


二人各展绝技,施展神威,马福仪本存戒心,忽见蔡德忠露出一个破绽,便朝五祖顶门砸去。只听一声巨响,五祖身子一晃,一个踉跄,裁倒在地。

众僧见状,大惊失色,各举兵刃上前援救。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突见五袓蔡德忠袍袖一动,马仪福便直挺挺地倒了下去,咽喉处赫然多了枝袖箭。。



众人连忙赶上前去,将马仪福乱刃分尸,以泄引兵焚寺之恨。
洪门因马仪福忘恩负义,又因他武功居第七,所以至今洪门以「七」字为戒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





     义   结   金   兰 



蔡德忠等人逃出少林寺后,不幸被清兵追上。怎奈众人个个带伤,战不多时,便有十三名僧人先后遇难,只剩下了前五祖,就在这危急时刻,突见五人五骑急驰而来,冲进了清军阵中,只杀得清兵血肉横飞,转眼间逃之么么。


这五人是杨仗佑、方惠成、吴天成、林大江、张敬之,是地方豪杰之士,因不愿投身清廷,以贩马为生,同时广交天下豪杰。这五人后被洪门尊为中五祖。

于是,前五祖与中五祖共语衷肠,各抒抱负,情投意合,便结成生死之交,而修八拜之盟。    




         前五祖,一日,五人来到惠洲府的长沙湾口,遇到船户谢帮恒。谢帮恒原是明惠洲府的一名参将,因不愿投身清廷,便隐居长沙湾,明以打鱼为生,暗中联络志士,进行反清活动,被尊为洪门五义之一。谢帮恒闻知少林惨祸,不觉义愤填膺,于是告知五人,在惠州宝珠寺聚集着一批反清志士,介绍他们前去投奔。

辞别了五义谢帮恒,五人来到宝珠寺,取出谢帮恒的书信呈上。不一会儿便由宝珠寺僧吴天佑、洪太岁、姚必达、林永超、李式地迎入寺中,共谋反清大计。

这五人便是洪门中所称的后五祖。可惜 蔡德忠等人立足未定,便被清廷鹰犬侦悉行踪。张近秋亲统清兵,包围了宝珠寺。于是,血战再起。奋战之下,蔡德忠等五人冲出重围,却被张近秋等清兵紧紧追赶。正在危急之际,树上突然跳下一名樵夫,手持樵斧,一斧便把张近秋砍落马下而亡,清军见主将被杀,顿时大乱。这名樵夫叫吴延贲,是史可法部将吴烈之子,因避清廷的追捕,隐居乌龙山作了名樵夫,是洪门五义之一。 
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洪  门  三  英



        蔡德忠等人逃到了右寻镇高溪庙,便在寺中养伤。等到创伤痊愈,五人便刺臂书血,共立盟誓,计划复仇。这是洪门刺血之盟的开始。

于是,五人又离开高溪庙,辗转来到赣洲城西的阎君庙。

此庙是黄昌成、钟玉英夫妇的隐居地。夫妻俩本是明唐王部将,战败后隐居此地,暗中聚集志士,以图反清大业。黄昌成是洪门五义之一,钟玉英与郭秀英、郑玉兰合称洪门三英。



彼此会商结果,于是便嘱黄昌成妥为隐蔽,暗中招贤纳士,以图后举。蔡德忠等决定离开江西。五人前往湖广地区后,听说有一股反清力量潜伏在襄阳附近,于是便前往襄阳。 



         一日,五人在襄阳城中,却意外地遇到了盟友郑君达之妻郭秀英、妹郑玉兰及子道德、道芳。他乡遇故知,大家都有说不出的高兴。

寒喧后,蔡德忠等方知郑君达被清廷杀害,遗体就安葬在襄阳城东丁山之下。原来郑君达遇害后,郑玉兰姑嫂便聚集君达的部分心腹爱将,图谋报仇,等待时机。

今天他们一行就是准备去祭扫郑君达的。为表哀思,蔡德忠等便随他们共同前去致祭。这批反清志士,在坟削沥血为誓,务必联同天下反清力量,驱除满清,还我河山。

此时,襄阳总镇陈文耀忽接密报,便率清兵赶来。于是众人便在坟前紧急商议,郑玉兰乃自告奋勇,由姑嫂二人率若干志士迎战。郭秀英又将遗孤二人,托蔡德忠等护出重围,成长后继承父志。郭秀英、郑玉兰姑嫂及三十余名反清志士,到底人孤势单,部属牺牲殆尽。



姑嫂二人见状,为免被俘遭辱,于是带伤杀出重围,双双投入三合河而牺牲。
后由五义谢邦恒得尸葬于河畔,并立碑志之。




蔡德忠等数十人突出重围之后,在路上遇见宝珠寺僧吴天佑等人,便商议前去解救郭秀英、郑玉兰姑嫂及所率志士等人。于是分三队前往应援。蔡德忠等埋伏在森林之中。

正好陈文耀领兵回城,经过此处,便一声吶喊,奋勇冲杀。五人乘陈文耀不备,将其射杀而死,至是奸臣陈文耀、张近秋先后毙命,少林僧人始消清廷火烧少林寺雪恨。蔡德忠等杀了奸臣陈文耀后,便迅速撤离丁山。在路上却意外地遇见了陈近南。











       永   续   发   展   组   织 




陈近南又名陈永华,是郑成功手下的大将,文武双全,被洪门尊为宣宗。在蔡德忠等人奉命返回大陆后不久,也被派回内地,发展秘密组织,策动反清起义。

         陈近南探知吴三桂潜蓄异志,或许能灭清复明,于是康熙九年「一六七零年」在雅洲开精宗山,以便将来取事。后见吴三桂虽叛清,但却不是为了复明,大失所望,于是养晦待时,观望不发。陈近南隐居白鹤洞,自号白鹤道人。潜心研究道法,暗中访贤纳友,以图东山再起。

今日故人重逢,真是喜出望外,于是便随陈近南往白鹤洞而去。不久,又遇见杜龙、杜芳、陈彪等来会,众人倾诉抱负,肝胆结交。于是,陈近南率众人,移距白鹤洞不远,有个下普庵,后有一堂比较宽敝,俗称红花亭,可作为凄身筹划之所,由陈近南主持一切。



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 白  石  香  炉




        一日,前五祖步出下普庵,路过龙虎山时,又遇中五祖 吴天成、杨仗佑、方惠成、林大江、张敬之。号称五虎大将,专门劫富济贫,袭击清军 。

正商谈间,只见陈近南闻讯后也赶到此地,于是大家互相引见,便一起回到下普庵。又一日,蔡德忠等五人在下港尾河旁散步,见河中浮来一物,近看是一只石香炉,大家都很诧异,于是捞起观看。

大家见是一个青麻白碇石所造,两耳三足,炉底有「反清复明」四字,又有小字一行,注明重五十二斤十三两。五人见状,都十分惊奇,以为天示报仇之预兆。

于是,便携回红花亭,告知陈近南。陈近南识得炉底之字,为汉留文字,意即「反清复明」,所注重量为帮中暗号,五十二斤十三两,即为「五湖、南北二京、十三省」的意思。于是对众人说:「此是清代将覆,明朝复兴的天意,报仇之期已到了,天意不可违,可以起义了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







         红   花   亭   结   义 




不久,吴廷贲、谢帮恒从广东而来,黄昌成、郑玉英、周洪英也率众从江西来会,此外还有明朝遗臣志士,不期而来者有千余人。一日,众人正在红花亭计议组织兴师伐清,忽来一少年,面如桃粉,唇若抹朱,两耳垂肩,双手过膝,风度气概,如同刘备,有帝王之相。



他自称:「叫朱洪竹 ,是崇禛皇帝之孙,西宫娘娘李妃所生太子之子,因哀痛国亡家破,太祖高皇帝之鸿业,一旦毁于满清之手,大汉子民,沦为异族之奴,屠城薙发,非礼非法;因此志存报仇复国,恢复列组列宗之鸿业,拯救兆民庶黎于水火,蓄心久矣。今见诸位仗剑起义,故特来相投。」说完,又取出御制宝袋香囊为证 。



于是众人把他拥为盟主,称为小王,即以次日为吉日 宰牲祭旗.,设坛开堂,昭告天地。 康熙十三年「一六七四年」七月二十五日丑时,众人齐集红花亭,推陈近南为香主,分列执事,同盟结义。



陈近南主香,宣读盟誓:「各位英杰,歃血盟誓,先来者为兄,后来者为弟,存心忠义,反清复明,以报少林之仇,薙发之耻,恢复大明江山,发扬洪家威风。」并决定檄告天下义师,定于八月十五日同时大举勤王。



是夜,夜色朦胧,天发红光,众人惊讶,以为有天意助成,「红」与「洪」同 音,且太祖年号为洪武,小主讳名洪竹 ,又系奉洪英为主,因此以「洪」为姓,而拆「洪」字为「三八二十一」,作为帮中秘密暗号;以红花亭为兄弟盟誓之所,以同盟日为兄弟诞生之日,而称此会为「洪家大会」。至此,便由汉留发展而为洪门,揭开了洪门的历史帷幕。











         分   房   分   省   起   义 



红花亭结义之后,香主陈近南于是与各路英雄主脑人物密谋筹划起义。以何开、陈彪为守府,杜芳、杜龙为大将军开路先锋,吴、洪、姚、李、林后五祖为左营五将  ,吴、方、张、杨、林中五祖为右营五虎大将 ,蔡、方、马、胡、李前五祖为后队督兵。


此时,苏洪光也来投效,陈近南见他勇猛,立他为创令先锋,逢山开路,遇水造桥。安排始定,不觉东方又涌起红光一阵,大家即以「洪」为号,以「义」为主 ,将苏洪光改名为天佑洪,祭旗兴师,一路浩浩荡荡,气冲牛斗,大队人马直指湖北的武汉地区。



        当大军路过万云山万云寺时,遇该寺住持万云龙。万云龙原名吴德起,浙江台州人,原是明潞王部将,因在山东起义反清,失败后逃到此地出家为僧。



陈近南见他仗义勇为,且又武艺超群,于是把小主朱洪竹介绍给他,拜万云龙为大哥,推为中军元帅,万云龙后被洪门尊为达宗,进军之初,势如破竹,攻下许多州县城镇,到接近武昌,却遇上了八旗兵。



激战中,万云龙手舞双龙枪,亲率一队人马,纵横驰骋,往来应援,不幸中箭而亡。洪门弟兄见万大哥阵亡 ,不觉军心涣散,小主朱洪竹也在乱军之中不知去向,于是香主陈近南只得下令撒退。



        清廷自然不会给这些「叛逆」茍延残喘,于是清将屡次投书招降 ,均被陈近南等拒绝 。
于是众人商议,决定将残余部众分成五股,分路突围,以保存洪门日后起义的实力。

如能安全脱险,则分散各地潜伏,伺机建立洪门山头,作长期抗清之计。



并且由陈近南留下一首诗,使各人牢记在心中,以作他日联系相认之用,这首诗成为洪门史上颇为著名的诗句,诗曰:五人分开一首诗,身上洪英无人知;此事传与众兄弟,后来相会团圆时。


后来,蔡德忠到福建,建立了青莲堂;方大洪到广东,建立了洪顺堂;


马超兴到云南,建立了家后堂;

李色开到浙江,建立了宏化堂;

林永超到甘肃,成立凤凰郡的会堂;

李式地到广西,成立金兰郡的会堂;

吴天佑到四川,成立建章郡的会堂;

姚必达在湖北,成立福浦郡的会堂;

洪太岁到江西的白狗洞,成立了陇西郡的会堂。



这就是所谓「洪门遍地开花」的开始 。









        继    往    开   来 



康熙三十七年「一六九八年」,陈近南已仙世,前五祖、中五祖也已作古,会务由宝珠寺僧后五祖吴天佑等五人主持。


不久,吴等人因年事已高,相继病故。仅存的先锋天佑洪(苏洪光),便成了当时的领袖,继而为香主,但也年逾花甲了。没过多久,苏洪光也因病撒手西归。


停尸二日,部属正准备发丧,不料苏洪光竟死而复生,自称为崇祯帝的宦官王承恩,随驾缢于煤山,忠魂不散,遇达摩传谕,使其借尸还魂,以顺其复明心愿,继苏洪光未完之事业。


此讯传出,各地洪门山堂组织信以为真,认为这是天赐洪门中兴的大好时机,于是开始密谋准备起义。



        苏洪光仍称天佑洪,以天为父,地为母,日为兄弟,月为姊妹,改会名为天地会,又称三合会,军名三合军,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。


此外,又秘密派人在长江流域,另组一分支派系,奉达摩为祖师,广收门徒弟子,以「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」五旗相号召。并故意投入船帮,明为清廷运粮,暗地里刺探秘密,控制清廷的漕运权力,必要时更司掌握清廷粮食生机。这便是后来「清帮」的诞生。



        苏洪光部署已毕,兵精粮足,羽翼已丰,于是自称三合军大元帅,誓师北伐。三合军连战皆捷,迭克名城,震荡七省。


转战途中,又有红灯照首领关玉英、史可法之侄史鉴明、明总兵周遇吉之侄周豪以及各江湖组织的英雄豪杰如韩龙、韩虎、李昌国等都率部众来投,声势浩大 。



于是,天佑洪便以史鉴明为军师,关玉英为女军统领,军发襄阳,祭万云龙、郑君达,尊朱洪竹为先皇。随后,举兵入蜀。




         清廷的四川总督王春美 ,怯于三合军的声威,于是用诡计对付,派遣帐下心腹符、田二人诈降。苏洪光不察,反加信任,见二人文武双全,将符排四、田排七 , 时人称符四田七,并立为三合军的副军师。


不料奸臣符四、田七二人与清廷里应外合,并故意将部分三合军调入绝境,于是全军陷入重围,天佑洪勇战不退,致受重伤,幸韩龙、韩虎左右两军救护,暂退到白虎山。



苏洪光伤势恶化,终于不治,命丧白虎山,遗命苏洪宇、林烈二人主持一切。
苏洪光则被洪门尊为威宗。 



        关玉英闻知天佑洪的死讯,悲愤交加,率部夜闯清营,在万马军中擒捕奸臣符四,抓到白虎山上。于是,苏洪宇等便在白虎山上的一座荒庙中,搭起灵堂,以祭天佑洪。


寺中大殿上洪门英雄好汉站立两旁 ,腰缠白布,满脸肃容。大殿的神案上供着一尊灵位,上书:威宗苏洪光之灵。



灵前跪着三人,两男一女,中间披麻带孝的是苏洪光之子苏洪宇 ,左右是关玉英和林烈。

三人上香行礼毕,随着两旁执事一声「带符四!」只见两名兄弟从寺外推进了被五花大绑的奸臣符四,将他按倒在苏洪光的灵前。由执事当堂宣布符四的罪状,将他处以极刑。



苏洪宇从执事手中接过法刀,捉起奸臣,手起刀落,将符四的心肝挖出,以祭苏洪光之灵。不久,在转战 当中,连战皆胜,并将另一奸臣田七追捕到手,奸臣田七被按会规将他处一百零八刀极刑处死 。





会中因 符四、田七 忘恩负义之故,忌用四、七,
以后也很少再让知识分子加入,并且严拒官员入会。
 






         于是,苏洪宇、林烈等商议决定修改会章,定「三十六半官阶」,以及「三十六誓」、「二十一则」、「七十二款」、「十禁」、「十刑」等条规,作木阳城制度,制一斗,上书木阳城三家,入会时立三十六誓,以打木阳城为最重典礼。        









        传   承   发   扬 



苏洪宇与林烈,遵照苏洪光之遗命,统领三合军,再接再励,与清廷作战,转战蜀中各州县。后王春美调粤,苏洪宇运用飞行法,暗入督署刺杀了王春美,不幸自己也壮烈的遇难了,最后会务于是由林烈等人主持。


于是林烈将各部众遣散各省,深入各地各阶层,各本三合会的精神,分向内地各洲及海外南洋各端口发展洪门组织,开山立堂,潜入社会的各个阶层,扩大洪门,待时奋发。至此洪门分散各地,遍及全国乃至全球,举义起事,致清朝几无宁日,终被洪门龙头大哥国父孙中山先生率洪门昆仲十次起义下,满清政府终于被推翻了,也创造了洪门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。 


        光绪十九年「一八九三年」癸已,孙中山先生名 文,字逸仙,广东香山县人。曾居南洋爪哇,奉「基督教」。中山先生十六岁时,毕业于火鲁奴英国教会学校,回国后,肆业广州博济医学校,又入香港医科大学;于澳门行医,抱负非凡,顾清廷腐败,创立兴中会,至檀香山,由同学「三合会」首领郑弼臣,引进「致公堂」后改组「致公堂」,开立「大陆山」,「以兴汉灭满」为职志,遂遗派郑弼臣、陈少白、夏埃布尔、李亚举、李芝兰、朱浩清、汤亚才、吴予才,有香山等至各地结合同志,遍访英豪,以谋发展。

至是洪门的「忠君报国」,一变而为「种族革命」。 





        洪门原为「民族革命」的先导,由天佑洪的「三合会」,中兴,至孙中山先生的「兴中会」,以至「同盟会」而发展。

自明代崇祯十四年「一六四一年」辛已,以「汉留」组织起始,至今二十一世纪初,垂三百余年之久,经数十世代盛衰隆替,继往开来,造成「民族革命」的光荣历史,尤以行仁结义,万众一心,可谓为世界各国仅有之「民族集团」,而洪门所负之使命益形伟大。

洪门之历史繁多,不胜记载,仅就其显著者传述,但自「同盟会」以后,都属于「革命史系」,本史从略,请读者参考之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注意: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