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16日星期日

洪门酒席阵礼仪

洪门徒众到外地堂口办事时,对方会设宴招待,一般是摆五盘菜,造型是四碟菜摆成正方形中间围着一盘菜,而中间的这盘菜是加盖的——这其实就是一个“阵”。来者面对此阵必须先对切口:“四方疆土尽归明,唯有中央未灭清。位列忠良分疆土,兄弟齐心来灭清。”

切口答对,主人点头,来人揭开中间那碟菜的盖子,接过筷子,再对切口:“手持军器剿灭清,大开仓库养洪兵。三军未动粮先用,兵精粮足复还明。”

在念这个切口的同时,来人还需要把手中的一根筷子不停地转动,随后再念:“龙蛇混迹在棹中,世间多少认姓洪。万望义兄查察吓,免令绞乱我兵丁。”

通过这些之后,主人觉得来人有些像本门弟兄了,这才开始敬酒。而来人在喝之前必须再来几句切口:“自入洪门骨肉亲,弟非贪财食肉人。兄今台前来敬我,弟岂忘恩反骨人。”

主人这时会殷勤地劝酒,但这时来人还是不能喝,如果喝了,就会被认为是奸细。来人必需再对:“三宝慈尊坐白莲,五主请你上西天。手持军器扶明主,本地不敢我先食。”

到此,主人基本上可以断定来人是自己人了,随即按顺序送上鸡、鱼等菜。来人仍需再对切口,主人再上菜,再对切口,再敬酒,再对切口……如此下来,一场帮会酒席要对十多次切口,而且每次的诗文都不许有差错。

最后,来人还必须拿起台上的碗压在碟子上,然后再把自己的筷子放在碗上,念:“五人齐手再棹中,高溪庙内是英雄。忠心一点扶明主,个个英洪尽扫清。”

这个切口再念对后,可以确认无疑:来人是同志。这时,来人可以提要求,要钱、要人,要支援,送情报等,这就开始谈正事了。




中国古代帮会众多,在清末民初乃至民国时代,社会上帮会盛行,势力很大,各个地方的帮派多达数百个。不同的帮派有不同的规矩、礼仪,这些规矩和礼仪在举行酒席宴会时表现的更加突出,并且对民间饮食风俗有很大影响。



近代有三大帮会,洪门、青帮和西南地区的袍哥。这些帮会在联络同志、处理内部事务、纠纷等时往往通过特殊规矩的茶阵、酒席阵,让其一步步破解。



在这些阵中,需要应对者运用帮会中的切口和暗号,以及特殊的手势熟练应答,才能被认为是同志,否则会有杀身之祸。



洪门兄弟到外地堂口办事,对方会设宴招待,一般是摆五盘菜,其中四个摆成正方形围着中间一盘菜,而中间的这盘菜是加盖的。这显然是个“阵”,来者必需先对切口:“四方疆土尽归明,唯有中央未灭清;位列忠良分疆土,兄弟齐心来灭清。”
切口答对,主人点头,来人揭开中间菜的盖子,接过筷子,再对切口:“手持军器剿灭清,大开仓库养洪兵;三军未动粮先用,兵精粮足复还明。”在念这个切口的同时,来人还需要把手中的一根筷子不停的转动,再念“龙蛇混迹在棹中,世间多少认姓洪;万王历凶查察吓,免令绞乱我兵丁。”
通过这些之后,主人觉得来人有些象同志了,开始敬酒。来人喝之前必需再来切口:“弟非贪财食肉人;兄今台前来敬我,弟企忘恩反骨人。”
主人这时会殷勤的劝酒,但这时来人还是不能喝,如果喝了,也会被认为是奸细。来人必需再对:“三宝慈尊坐白莲,五主请你上西天,手持军器扶明主;本地不敢我先食。”



到此,主人基本上可以断定来人是自己人了,开始按先后送上鸡、鱼等菜。来人必需再对切口,主人再上菜,再对切口,再敬酒,再对切口。如此下来,这一场帮会酒席要对十多次切口,而且每次的词文都不许有差错。

最后来人还必须拿起台上的碗去压在碟子上,然后再把自己的筷子放在碗上,最后念:“五人齐手再棹中,高溪庙内是英雄;忠心一点扶明主,个个英洪尽扫清。”
这个切口再念对后,可以确认来人是同志了,这时来人可以提要求,要钱、要人,要支援,送情报等,开始正式谈正事了。


除了酒阵席,洪门的茶阵也是非常有特色。茶阵的构成要素相当简单,一只茶壶、数只茶杯。
茶阵的主要功能有试探、求援、访友、斗法。试探即验明正身,和前面讲的酒阵席一样;求援则暗示自己身处险境,寻求帮助;访友是拜访时探知对方是否在家;斗法则是相互较劲。



茶阵分为三个阶段,布阵、破阵、吟诗(谣诀)。主要阵势包括单鞭阵,用来求救。对方能救的,就直接把茶喝下,如果不能救,则把他倒的茶倒掉,自己倒一杯喝。

绝清茶,阵形为两杯茶上访一杆烟筒,破阵时需先将烟筒拿起,再对切口:“两塘有水养清龙,手执清龙两头通。清龙无水清龙绝,调转乾坤扶明龙。
”其余常用阵式还有“木杨阵”、“四大忠贤阵”、“五祖茶”、“梅花阵”等。




洪门的这种酒阵席、茶水阵,非常怪异,把会道门中的接头专用诗词和宴席巧妙的结合在一起,还把反清复明的主张融合中,展示了帮规和礼仪,非常巧妙。其中一些规矩还遗留了下来。


在中国古代帮会的酒席中,还有一些特别的。
春秋时代有钟磬宴。东晋王嘉的《拾遗记》记载,春秋时宋景公笃信星相,每有星相师来到,就请他们吃钟磬宴,并给他们封官,住在高楼里,日夜观察星相,预报吉凶。钟磬宴非常奢华,其菜品有桂花蒸野鸭、蜜蜂炖鹌鹑、紫鹊烧乌鱼、兰苏炊米饭等,所饮用的井水都需要用洁白的绢帛过滤,要求清净甘醇。并动用先秦大礼所用的诱食乐器钟和磬,钟磬宴由此得名。



矿工和窑工为了祈求平安,每年都会祭奠窑神。在窑口摆上两张八仙桌,贡献一只整猪、整鸡,摆上香案,挂上窑神像。这只整猪还有有些讲究,猪头上要流一撮毛,并编成小辫状。


一切准备停当后,大作工(工头)率先磕头,上第一炷香。窑主跟着磕头上第二炷香;窑工接着拜叩上香。然后,窑主邀请所有的窑工大吃一顿,这顿饭只能吃猪头不能吃猪脚。猪头寓意头窑顺利,窑火旺盛。而猪脚预示着碳头多,断砖多,甚至塌窑。



民间还有一个特别的宴席就是盖房上梁。在江南地区,盖房上梁时,亲戚们要挑着大米、糕团、茶、酒、肉等赶来庆贺。木匠站在大梁上将糕点、粽子、大米等向四周抛洒,一边抛洒一边高喊:“抛梁抛仔糕,子子孙孙中阁老。”众人就抢食抛下的食品。



接着就要吹唢呐,放鞭炮,开宴。宴会后,主人还要向工匠赠送银两、鸡蛋、蜡烛衣物等。主人这么做是担心工匠在梁上作祟搞鬼。传统建筑上梁的时候都要画上符咒,用来驱鬼祈福,如果得罪工匠,他们会在梁上画坏的符咒,危害家人。





在西南地区,上梁的时候,会挂红布、谷穗、银毫、笔墨、筷子、日历。分别象征吉利、丰收、富裕、文明、人丁兴旺和永昌。工匠高举糍粑,口念:“我放一个金银替大宝”,将糍粑沿着红布滑下,主人接住。接着念:“我要一个金银替大宝。”将糍粑放入怀中,念:“大旺大发,鲁班和主人一样旺。”主人要酬谢工匠猪头、火把和布匹。同时还要在梁柱上贴对联,叫作“暖梁”。



古代中国三百六十行,每行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和保护神,都会有特别仪式的祭祀。为了祈福消灾、开帮结社、处理纠纷、卜吉占凶、贸易往来等等。供奉诸神,必有吃喝。


工匠们供奉鲁班,命相家供奉鬼谷子,茶行供奉陆羽,皮货行、成衣店、猪肉店供关羽,屠户供奉张飞,药铺供奉孙思邈等。这些供奉仪式,对吃喝礼例的形成,民间酒席规矩的影响非常深远,有些就干脆由此演化而来。还由此产生了很多特殊的菜品,比如茶食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注意: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。